【天天速看料】走进“厦门同安车鼓弄”非遗传承人家庭 感受传承与热爱

【关键词 坚守】

●出镜家庭:

林锦延:厦门市同安区人,64岁,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厦门同安车鼓弄”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林明卿:妻子,厦门市同安区人,59岁,“厦门同安车鼓弄”第一批厦门市级代表性传承人。

林夏沫:孙女,厦门市同安区人,9岁,小学三年级学生,“厦门同安车鼓弄”传承人。

●地址:潘涂前后柱里

●心愿:希望孙女做好“厦门同安车鼓弄”传承人,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有志之士一起发扬车鼓弄这项民间艺术。

林明卿(左二)指导孙女林夏沫(左一)的“车鼓弄”动作,她的丈夫林锦延(右一)在一旁为她们吟唱。

6月23日晚8点,林明卿刚演出完回到家,风风火火的她一刻都闲不住,把孙女林夏沫叫到跟前,指导起孙女的“车鼓弄”动作。她的丈夫林锦延在一旁和着乐律,为她们拍手吟唱。“每逢春节、端午这些传统节日,我们演出都格外多。”林明卿解释说。

二人因“车鼓弄”结缘 都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

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同安潘涂农家小院,而从这个小院走出的,则是两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厦门同安车鼓弄”的代表性传承人。丈夫林锦延是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,妻子林明卿则是第一批厦门市级代表性传承人。两人因“车鼓弄”结缘,一起携手走过四十载的风风雨雨,对“车鼓弄”的传承与热爱始终不改。

车鼓弄,又称为弄车鼓,是一种结合了说唱与表演的民间歌舞艺术。它历史悠久,源于汉代“茄鼓”,是古代弄戏的遗存形式。其中,车代表翻转的意思,弄则是舞弄。表演时两名表演者一人扮演男丑,一人扮演彩旦,用一问一答的表演形式呈现出诙谐幽默的效果,因此车鼓弄也被称为闽南“二人转”。厦门同安车鼓弄分为文车鼓、武车鼓、演化车鼓三种形式,林锦延与林明卿是演化车鼓的传承人。“原先的车鼓弄两人表演夫妻,潘涂的改编成多人同台,表现三代人的故事,变成演化车鼓。”林明卿解释说。

“车鼓公”“车鼓婆”爱研究 在表演中融入歌仔戏元素

两人因车鼓弄结缘。林明卿说,她从小就很喜欢看歌仔戏。那时村里经常有歌仔戏演出,她几乎每天晚上都去看。1979年,林明卿初中毕业,村大队要办个乡剧团,她报了名。

同村的林锦延也在这个剧团。“1979年底,当时同安县文化馆的领导说,我们同安的车鼓弄很好,可惜快要失传了。潘涂村有很好的车鼓弄底子,就由乡剧团组织一批人重新学起来。”林锦延回忆,有着不错歌仔戏功底的他被剧团选中去学习“车鼓公”。在选“车鼓婆”时,林明卿说,那会儿大家都很害羞,一想到是男女一对一表演就犹豫了,只有她主动报名。

就这样,两人一搭就是四十载。“从台上的假夫妻,成了台下的真夫妻。”林明卿笑着说。不管是台上还是台下,两人对于车鼓弄的热情,始终如一。林锦延话不多但爱琢磨,他发现传统的车鼓弄动作幅度小且随意,于是就拉着林明卿一起研究,在车鼓弄中加入歌仔戏的表演元素,让表演更有感染力。“你看,对比之下是不是这个动作更好?”一说起热衷了大半辈子的事业,林锦延眼神更加透亮,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双手一挽。

夫妻俩常进校园表演 孙女带着20多名同学一起学

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,随着老一辈车鼓弄艺人相继离世,这一传统艺术一度面临绝迹。“儿子结婚时老林发过愿,等有了第三代一定要将车鼓弄传给他们。”林明卿说。

林锦延的愿望实现了。作为林家的孙女,9岁的林夏沫成了传承人之一。林明卿介绍,最近几年夫妻二人在政府支持下,经常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,为师生进行车鼓弄的表演和传授。林夏沫和20多名同学一起,成了他们第三批“小学员”。左手挽红帕,右手捻团扇,再配合上眼神与表演,林夏沫身上已有了专业表演者的灵动。“今年‘六一’我还上台表演了呢!”说到自己传承人的身份,林夏沫脸上满是骄傲。

近年来,随着民间艺术愈发受到重视与关注,来跟他们学习车鼓弄的人也多起来,这让两人很欣喜。“有想学的,我们就尽心教,都不收费。”林明卿说,作为代表性传承人,他们想让更多人了解、喜爱这项民间艺术,并能继续将其发扬光大。

标签:

X
X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南极信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  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